-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2022年,印度政府指控小米公司利用誤導性信息并以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為由,非法向國外轉移資金,意在凍結小米在印度資產。小米公司堅稱其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合法并提起相關訴訟。2023年4月,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駁回小米的訴訟。6月11日,印度打擊金融犯罪的相關部門正式宣布,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公司向外國組織非法轉移資金,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已依律凍結小米公司在印555.1億印度盧比資金(約48億人民幣)。
印度營商環境波動性高、法律邊界模糊已是不爭的事實,歐美日韓等外企業都曾深陷印度泥沼,已有輿論稱印度市場為“外資黑洞”。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印度制造業頗具規模,印度政府意在逐漸收割、乃至吞并中企在印資產,以便為國內制造業企業清空市場。雖然印度當下仍不能于中國制造徹底脫鉤,但“外資黑洞”投資吸引力已大打折扣,中國企業正與印度政府進入掰手腕的“關鍵賽點”。
中國手機制造商在印營商環境惡化,困境突出。
印度中資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成稱,2019年以來,中資企業在印度的黃金期已經見頂,部分中小企業已經撤離印度或者縮減在印度的產能。隨著印度高調介入邊境摩擦,未來五到十年,印度對中資企業的營商環境都不會改善?!敦斀洝冯s志稱,在印度的中資公司經常面臨查稅和合規調查,且執法力度嚴苛,嚴重挫傷中企營商信心。
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手機制造商在印度面臨法律、簽證的雙重困境。
一是中印法律對稅法、外匯管理法等重要法案的理解不同,如中企認為將資金匯出印度是合理的稅務籌劃或者正常的服務貿易,而印度政府則借機宣稱中企濫用印度稅法,繼而造成了小米等中資企業頻繁遭印度當局審查?!队《人固箷r報》稱,印度收入情報局曾指控OPPO在進口手機零部件時錯誤使用了關稅豁免,并在計算進口貨物交易價值時未包括特許權使用費,進而逃避了439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37.6億元)的高額關稅;印度執法局曾在全境突擊搜查與Vivo及其經銷商相關的48處生產經營場所,稱Vivo在印度的銷售收入被轉移至海外以避稅,Vivo不得已面臨逃稅221億印度盧比(約合19億人民幣)的指控,并被凍結46.5億印度盧比(約合4億人民幣)的資產。有業內人士稱,在印度政府的蓄意圍獵重,重罰下的中國手機制造企業幾乎等于為印度無償工作數年。
二是在印中國手機產業鏈廠商無法解決簽證難題,造成人員持續流失。虎嗅網稱,盡管印度政府沒有正式宣布停止向中國申請者發放工作簽證或者商務簽證,但大部分申請者的資料都被退回,導致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技術人員都難以進入印度,管理運營一度癱瘓。有中國企業家表示,2015年至2019年,中國企業家在印建廠、招攬工人極為便利,但隨著投資環境與營商環境的惡化,如今中國人很難在印度注冊公司,通過印度政府審批的幾乎都是蘋果供應鏈上的公司。
海外網稱,當前大部分在印中企均在種種限制下處于虧損狀態,極其依賴國內資金輸血。且在印中資企業多數集中于重資產領域,面對印度政府極有目的性的“收割舉措”,小米等中企為了保存現有市場份額和確保先期投入收益,不得不艱難維持印度市場。
印度政府磨刀霍霍,但仍需依賴中國企業完善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建設。
印度《商業標準報》稱,為確保對企業的實際控制,印度計劃為在印度合資設廠的中方投資者設定49%的股份上限,而合資企業中的印度合伙人將擁有至少51%的股份,以確保他們可以控制企業的管理。
印手機和電子協會(ICEA)建議,政府可以根據產業分級設置上限,以確保印在不依賴自華進口零部件,但可根據中方實際轉讓的技術密集程度酌情考量讓中方投資者獲得50%或51%的股權。業界普遍認為,印度對中企股份左右搖擺的態度一方面預示著逐漸收割、乃至吞并中企在印資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仍未被摘下“遮羞布”,另一方面則顯示了印度政府極其矛盾的心態:想要制裁中國,卻不得不依賴中國企業完善建設相關產業鏈供應鏈。
印度智庫國家應用經濟研究委員會曾為印度工業聯合會撰寫報告稱,如果印度想要在2026年3月實現3000億美元電子制造業產值的遠大目標,應放寬來自中國的投資。這份報告強調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則顯示,在印度智能手機生態系統中,本地采購的元器件只占了15%,而進口產品中大約五分之四都來自中國。
莫迪政府已經要求印度業界提交愿意成立合資企業的中國供應商名單。印度手機制造商Lava已經在與中國公司華勤就成立合資企業展開談判,印度電子企業迪克森科技也在與中國手機零部件供應商討論成立合資企業。
印度《經濟時報》稱,印度的市場規模與人口紅利已使印度逐漸具備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的潛力,且出于地緣政治等因素,印度并不存在美歐主動設置的技術壁壘,其對小米等中國手機制造商的頻繁審查意在迫使小米出讓本地制造業份額,逐漸讓手機、手機零部件產能落地印度。
種種限制下,中國企業或將為印度做嫁衣。
印度《德干先驅報》稱,盡管莫迪政府設置多項惠企政策,敦促跨國公司在當地設廠以發展“印度制造”,但印度“割韭菜”的過往經歷仍未得到多數制造業龍頭外企釋懷,宗教、暴亂、罷工、征地、對法條的不同詮釋使外國企業在印度的發展充滿挑戰。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稱,從兩國這幾年的經貿總額來看,印度越脫鉤,兩國經貿總額越呈現上升勢頭,印度貿易逆差越大。這表明,中國市場規模大,印度無論是工業化進程還是經濟發展,都離不開中國市場。
但有中國企業家表示,仍在印度維持業務的重要原因在于相當數量的中資企業已與蘋果、三星等國際性企業簽署了全球供應鏈合同,如果無法履行將被取消資質。
有知乎網民稱,印度政府精準利用了美國西方力推的所謂彈性供應鏈和精準脫鉤戰略,迫切希望利用美國和西方的政治力量把在中國的科技產業鏈搬遷至印度,但由于配套產業鏈中中企大多并不掌握核心技術,對中國企業的經營政策始終圍繞著“培養印度工人、提升印度勞動力素質、填補印度制造業空白”,進而使印度企業相較于中企更具技術、勞動力優勢,中國企業根本來不及獲得投資回報,便會被強制驅離印度市場,中資企業在印經營狀況或將愈發艱難,中國企業或將為印度做嫁衣。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網絡輿情研究院 肖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