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近日,工信部修訂印發了《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體現出了國家對工業遺產的重視。去年底,工信部、國家文物局進行了全國工業類博物館調查摸底工作,共收集到700多家工業博物館。其中,有不少工業博物館已經通過改造,將陳舊的老工業遺址“盤活”成熱門打卡地。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一起去看看↓
“十年磨一劍”
瓷廠“老遺址”成“新網紅”
首先,去江西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看一看。年過花甲的許紹文是這里的館長,作為一位老瓷業人,對于如今這個精致的博物館,他感到十分欣慰。然而十年前,他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
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
上世紀90年代,由于企業改制,曾經輝煌一時的宇宙瓷廠被閑置。作為陶瓷工業遺址,老瓷廠承載著千年瓷都的歷史文脈,見證了近現代以來景德鎮陶瓷工業所經歷的滄桑巨變,就這樣靜靜躺在廢墟里,這讓許紹文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大家開始嘗試盤活資產,進行分包經營的探索。
博物館館長回憶宇宙瓷廠舊況
2013年4月,轉機終于出現。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景德鎮開始啟動實施陶溪川等項目,拉開了對宇宙瓷廠等工業遺產進行綜合保護利用開發的大幕。景德鎮通過策劃競標的方式,邀請國內知名策劃戰略研究機構擔綱項目總策劃,最終確立了將這里打造成世界藝術創意交流平臺、國家文化復興先鋒示范區、江西特色文化旅游核心目的地、城市工業文明保護典范的高規格定位。
經過3年的建設,依托景德鎮陶瓷遺產博物館等工業遺址打造的陶溪川文創街區正式對外開放。利用宇宙瓷廠圓窯、煤燒隧道窯和汽燒隧道窯,建設了一座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同時,利用原有的老廠房空間,經過保護、改造和利用,建成了邑空間雙創平臺、直播基地等一大批生產生活設施。
如今的陶溪川文創街區
如今,陶溪川文創街區已成為“新網紅”打卡地。陶溪川直播基地的負責人表示,直播基地每天的交易額在1600萬元左右,線上直播的主播日均達到2300個左右。
陶溪川直播基地的線上直播
學女紅 養桑蠶
絲綢時尚融入現代生活
說完瓷器,不免聯想到同為中國古代特產的絲綢。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紡織服裝類專業博物館,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
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中國傳統服飾吉祥紋樣展
這段時間,一場中國傳統服飾吉祥紋樣展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近40件織繡服飾,展示了中國古代漢族服飾吉祥圖案藝術風格的發展變遷。為了讓參觀者能有更直觀的感受,博物館還提供將服飾紋樣拓印在團扇上的服務。
目前,中國絲綢博物館內有古今中外紡織服飾文物近7萬件,為了傳承傳統紡織文化與技藝。近年來博物館新增了女紅傳習館,面向公眾開設線下紡紗、印染、刺繡、縫紉等課程,一“課”難求。
博物館舉辦“大家來養蠶寶寶”活動
博物館還連續多年開展了“大家來養蠶寶寶”活動,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的參與。一系列衍生活動也在博物館的蠶桑研學基地開展起來,向全國少年兒童普及和傳授蠶桑絲織的技藝,為基地所在的村子每年增收160萬元,帶動就業崗位80多個。
絲綢服裝3D動態展示
此外,中國絲綢博物館還連續五年舉辦漢服節,邀請漢服企業根據館藏文物開發新品并參展走秀。去年的“漢晉風流”主題漢服節的直播觀看量達到300萬人次。今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則邀請國內6位頂尖設計師,以宋代絲綢紋樣為靈感,設計了30款風格各異的服裝,并進行3D動態展示,讓古代的絲綢時尚也融入了現代生活。
歷史與現代交融
重工業“遺產”煥新機
接下來,我們去看看位于北方的重工業博物館。沈陽工業博物館坐落于遼寧沈陽市鐵西區。鐵西區有著百年工業發展史,工業門類齊全,先后創造過數百個“新中國工業第一”,被譽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沈陽工業博物館
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內滿是斑駁,巨大的沖天爐被架在半空中,濃郁的工業風格,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就是進入沈陽工業博物館的第一印象。這里處處都展示著曾經的輝煌和榮光。
講解員介紹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臺普通車床、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瓱o數個“新中國第一”,都被鐫刻在這處工業遺產里。但是,和國際上同規模的大展館相比,這里的提升改造空間還很大。去年,博物館請國際一流專家團隊進行展陳設計,新方案加入了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如“鑄造館”將通過工業遺產原址保護、聲光電復原再現場景等手段提高視覺感受,活態展現工藝生產流程;“智能制造館”通過虛擬生產等方式感受大型工業生產現狀和未來,突出智慧與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游客參觀沈陽工業博物館
沈陽工業博物館館長王榮巍表示,未來想把這里打造成集教育、研學、展示、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工業博物館,計劃引進咖啡廳、書吧、兒童娛樂空間、劇場等等,希望通過對工業博物館空間的盤活,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跨越時空對話
“三線”老廠房帶來新體驗
再去看看甘肅的天水工業博物館。甘肅天水是我國老工業基地和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
1973年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牙條車床
走進天水工業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973年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牙條車床,這是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那個時期用車削工藝加工齒條的設備。除此之外,機械式天平、臥式銑床等一臺臺老式工業設備整齊地陳列在展廳中,吸引不少游客游覽拍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大多是“三線”建設時期的工業遺跡,原汁原味還原了當時工人生產生活的場景。
天水工業博物館的展品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37家工業類企業,從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陸續遷入或新建到天水,天水逐漸成為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而隨著天水國有企業“出城入園”項目實施,老廠房逐漸被廢棄。為搶救、保護即將消失的工業文化遺產,2017年當地決定利用舊有廠房建設一座工業博物館。如今的天水工業博物館,充滿科技感的大屏幕和老設備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
天水工業博物館的科技體驗
工業文化的傳承不僅在于保護,還在于創新。為此,天水工業博物館還建設了科技體驗館,讓游客可以在游覽的過程中體驗火星探索、5D球幕影院、工業照相館等項目,同時還進一步加快周邊產業開發力度,為游客帶來深度體驗,盤活工業遺存。自2021年試運營以來,已經成為天水新的網紅打卡地。
工信部:支持利用國家工業遺產帶動產業發展
工信部專家表示,應當鼓勵利用國家工業遺產資源,打造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工業旅游線路,并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
專家介紹,去年底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文物局做的全國工業博物館的調查摸底,共收集到700多家工業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和傳統的歷史博物館相比有三個特點:一是比較分散,沒有形成系統性;二是相對來說體量較??;三是資金支持較少。這次摸底調查的目的,就是想在未來形成共建共管的機制。
專家表示,消費類的工業博物館能更好地延續原來的產業鏈,發展消費類產品,形成相應的產業業態。而對于重工業博物館來說,如何從重工業轉化成面向消費人群的消費產品,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專家提出,工業博物館應該成為一個工業文化發展的高地,帶動云計算、大數據、5G、VR、AR、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