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近日,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上海出塢,讓大家深感振奮。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被稱為造船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代表全球船舶工業的最高水平?,F在,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出塢,意味著該船的核心制造流程已經結束,后續將進行碼頭系泊試驗、出海試航,預計今年年底完成交付。屆時,中國船舶集團將成為全球唯一集齊“三顆明珠”的船企。
造大郵輪有多難?
難在郵輪之“大”。大型郵輪要經受風浪考驗,要在一船空間內集成飲食起居、水電供應、排污等繁雜功能,堪比打造一座“海上城市”。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總噸位13.55萬噸,長323.6米,擁有客房2125間,可載乘客5246人;整船零部件數量達到2500萬個,相當于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全船總電纜布置長度達4200公里,相當于上海至拉薩的距離。這樣龐大而又精密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與制造實力。
由于大型郵輪的結構特殊性、系統多樣性、工藝復雜性、建造艱巨性,以及供應鏈的全球協同性,全球大型郵輪幾乎都在歐洲建造,訂單主要被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和芬蘭馬薩船廠四大船企壟斷,連郵輪市場規模最大的美國也造不了大型郵輪。日本三菱重工曾在這個領域交納巨額學費,多年嘗試后以失敗告終,宣布不再涉足10萬噸以上的大型郵輪建造業務。
這么難,為啥要造?
中國是世界最大造船國,大郵輪是中國由全球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重要標志之一。迎難而上造大郵輪,既是立足長遠滿足中國造船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也是腳踏實地對中國制造實力和中國市場潛力的把握。
2006年至2019年是中國郵輪市場黃金發展期,年均增長率52%,中國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郵輪市場。上海作為中國郵輪產業中心躋身全球五大郵輪母港方陣,并穩居亞洲郵輪母港之首。
自2016年啟動大型郵輪項目論證以來,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和自主創新,用6年多的時間填補了大型郵輪建造的多項技術空白,相繼攻克了重量控制、安全返港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目前已形成上千項科研成果。
在大型郵輪建造中,我們一方面充分發揮中國造船大國和巨大市場的優勢,另一方面也堅持開放合作、融入世界郵輪產業分工體系。這種開放、合作、共贏的發展新模式,讓中國繼德國、法國、意大利、芬蘭之后,成為全球第5個有能力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
國產大郵輪將開啟怎樣的未來?
郵輪產業被譽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影響力大、覆蓋面廣、國際化程度高,乘數效應達1∶14,屬萬億元級產業。有相關行業分析報告預測:到2035年,郵輪對中國的總體經濟貢獻將達到總產出5317億元,總就業人數46.2萬人,總薪酬1236億元。
不久,我們就可以乘坐國產大型郵輪旅行了。這艘巨輪,將成為中國構建本土郵輪生態體系、并向產業鏈高端突破的標志,也將成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海上絲路新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