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2月25日,第二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記者 黃瀟 攝
《數字降碳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現場。記者 韋維攝
“新一代人工智能產品ChatGPT,訓練一次耗電19萬千瓦時、碳排放85噸,相當于一輛汽車行駛70萬公里!”2月25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智庫中心副主任汝鵬拋出的一組數字,刷新了大家對數字技術的認知。
當下,綠色低碳經濟與數字經濟正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主流趨勢。數字碳中和,孕育著經濟發展的未來,但也帶來巨大變革與挑戰。數字與綠色,成為當下人類的兩道必答題。
新挑戰:
數字化浪潮越向前,其對能源的需求越大,亟待夯實綠色底座
在當天舉行的“數字科技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分論壇上,汝鵬在拋出了這組數字后,也表達出了自己的擔憂,“隨著類人智能技術不斷迭代,我甚至想到了一個科幻場景:電影《流浪地球》里的AI機器人Moss為了生存,從而限制人類對能源的使用……”
這樣的聯想引發了會場的熱烈討論:數字化浪潮越向前,其對能源的需求越大。分論壇伊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在演講中說,之所以啟動“東數西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全國數據中心一年的耗電量超過2000億千瓦時,是三峽水電站發電量的2倍以上,“未來用電量還將大幅增長”。
歐盟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電子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任福繼也帶來一組數據:2010年以來,機器學習訓練模型所消耗的能源從每18個月縮短到每6個月翻一倍。2010年到2022年,用于機器學習訓練的算力能耗增加了100倍?!翱梢韵胂?,如果以這樣的速度繼續增長下去,全世界的能源根本不夠支撐機器學習訓練?!比胃@^說。
如何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保障能源供給?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局長王崧表示,2021年9月以來,中央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了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行動計劃,部署了18項重點行動,也就是“雙化協同”行動計劃,推動數字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傳統行業綠色轉型,發揮行業綠色轉型對數字產業的帶動作用?!耙痪湓?,讓綠色低碳成為數字技術的底座?!?/p>
新機遇:
抓住重要“變量”,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競爭格局
數字經濟、綠色產業作為新一輪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領域,日益成為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競爭格局的重要變量。為此,本屆高峰論壇特設“數字碳中和區域發展”分論壇,探討如何推動數字化、綠色化與區域發展互相促進、協同發力。
讓數字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綠色發展推進處處長王春艷展示了一組數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22年,全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8.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
推動產業數字化綠色化發展,四川成效明顯。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曾義平介紹,四川省政府出臺支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大力發展動力電池、晶硅光伏、釩鈦、存儲、大數據等綠色低碳優勢產業,2022年全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營收同比增長24.4%。
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沈體雁提出:打造世界級的數字碳中和產業集群?!爱a業集群是同一個行業、上中下游的競爭性企業或關聯性企業在地理上、空間上相互聚集,相互衍生所形成的一種產業生態系統?!鄙蝮w雁表示,以區域為單位,打造創新型碳中和產業集群,可以以最優的路徑、最快的速度實現核心技術、核心產品、核心服務的市場化、商業化和落地化的運營,提升在全球碳治理中的供給能力或者產能。
加速數字化綠色化發展,刻不容緩?!皵底纸洕途G色發展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發展格局的重要因素?!眹野l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說,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為生產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已成為區域經濟“新支點”和發展“新引擎”,一些西部省份甚至達到與發達地區“并跑”的水平,有利于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均衡發展。
新業態:
從降碳到“零碳”到“負碳”,這些領域正孕育更多商機
數字+碳中和正成為投資發展的藍海,新業態噴涌。哪些領域將迎來巨變?哪些領域孕育更多商機?
建筑門類碳排放占比38%,數字賦能將大大降低能耗?!拔覀兺ㄟ^建模發現,即便在最熱的8月,成都市夜間的氣溫也會有低于空調啟用標準的時候?!敝薪ㄎ髂显焊笨偨ㄖ熺婛i展示了一個模型,通過對既有建筑進行低碳改造,加強建筑內部的自然通風,帶走建筑內部熱量,從而減少空調的使用,可減少空調能耗15%至20%,即便是在夏季,空調使用能耗也可降低5%。
聚焦減碳,更多行業正在自我革命。聯想集團通過數實融合技術打造“零碳工廠”,并在去年參與編制了首個ICT行業的零碳工廠標準,覆蓋基礎設施建設、生產運營、碳中和管理、信息化協同、零碳管理績效等各維度?!疤旖蚬S從設計開始,就在建立下一代‘零碳工廠’?!甭撓爰瘓F副總裁王會文表示,希望為行業打造一個可復制的零碳制造的智能解決方案,并把方案推廣到生態圈的其他企業。
“除了現有的新技術以外,我們更應該拓寬視野,超脫陸地,走向海洋?!敝袊Q蟠髮W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海洋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平的開場白,引來在座人士的矚目。海洋每年吸收了人類1/3的二氧化碳,在過去50年,海洋吸收了地球系統中90%的熱量冗余……李建平表示,海洋的負排放技術潛力巨大,而這方面研究還在進行當中,面臨很多機遇;海洋可再生能源被稱之為明日減排之星,海洋的風能、波浪能、潮汐能等,都為數字碳中和提供了巨大空間。
“我們聚焦能源管理的數智化升級,提出了打造一個度能AIoT能碳數智化平臺?!卑俣戎悄茉莆锫摼W部總經理曹楊說,在減碳實踐中,通過大量數據的采集、精細化管理,AI+IoT做到了真正的智能優化,夏季用電高峰期時,在專家優化后的基礎上,可再節電最多達15%。在他看來,以降碳為目標,數智化技術賦能,必將誕生更多的“智慧+”新業態模式。